肾康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肾康网 > 运动有利于健康吗?

运动有利于健康吗?

时间:2020-11-20 04:34:08

相关推荐

运动有利于健康吗?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的。不过,比回答这个问题更难的,是去测算每个人所需要的最少运动量。运动超过何种程度以后就会损害健康?请看答案。

十三年前,我独自开始了一段漫长的研究生涯。我很清楚,自己的研究结果可能不会被大众认可,因为实验的对象只有我区区一人。我想要通过亲身实践去验证运动医学界所宣扬的一些观点,比如:适度运动真的可以使人保持健康苗条吗?年龄的增加会影响运动效果吗?

那时,我在GEO杂志负责一个关于运动生物学的报道。在报道的过程中,我做了一系列的医学检查,测试了心脏功能,也了解了自己体能的极限。之后我便开始了运动训练。

我每周跑两到三次,每次一个半小时。到了冬天,我就转回室内,利用健身器材继续训练。从2000年开始,我给自己不断增加运动量,也就是说,从运动开始到第一次休息之前的间隔被加长。

现在,我已经五十五岁了,该好好总结一下这个漫长试验的成果了。我看起来是不是跟四十二岁的人一样身材匀称?我的心脏是不是还跟他们一样有力?

在汉堡大学的运动学研究所,我又进行了一次繁琐的全面身体检查。浑身贴满各种医疗用电极贴片,胳膊上带上血压测试仪,头上戴着用于分析呼吸间隔的专用面具,然后在跑步机上感受灵魂和肉体同时奔跑的感觉。每隔三分钟,就会有医疗人员把我的耳垂扎破,挤取少量血液以研究体内乳酸盐的变化。随着脚下跑步机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我的呼吸也变得越来越急促。在速度接近每小时十三公里时,我示意工作人员,我的体力已经达到极限,并停止了运动。说实话,我心里有些暗暗的失望,我本来希望可以突破自己的最好纪录——每小时十三公里。

运动学研究所的负责人克劳斯-米歇尔·布劳曼对这个成绩相当满意。在他看来,我的成绩“已远超同等年龄以及同样性别未经训练的健康人群的标准”,因为他们的平均成绩只有每小时九公里。这说明,我的运动训练对身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检查结果还显示,与十三年前相比,我的心脏在承受相同负担情况下的跳动速度变慢了。这也就意味着,心脏工作的效率变高了。

如今,只需适量的运动就可以保持我目前的健康水平,即使年龄增大,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我继续保持着每周一到一个半小时的高强度身体训练——这也正是大多数科学家推荐的健康生活方式。相比于那些厌恶运动的人,坚持运动可以减少百分之二十的死亡率,同时帮助我们减缓衰老,预防疾病。同时,经常运动还会使你的寿命延长大约三年左右。

但是,很多人还是难以达到像我一样的运动强度,因为他们始终无法克服自己心中的惰性,总想在运动时投机取巧,给自己找出“没有足够时间运动”之类的借口。这些人最关心的问题其实是:保持身材和健康的最少运动量是什么?

讨厌疲乏感和流汗的人可以尝试一些不那么辛苦的运动项目,比如说快步走和蹬自行车。只要他们肯花时间去完成就可以了。同时,他们还可以将运动的时间分隔成小段。无需枯燥地连续蹬一个小时的自行车,而是每二十分钟休息一次。毕竟,运动的结果——每周累计消耗1000千卡的热量——才是最重要的。

再减少些运动量可以吗?当然没问题。研究人员曾在台湾进行过一次长达八年、涉及四十万居民的调查。他们先是将从台湾卫生研究院那里获得的不经常运动人群的死亡率作为一项对比标准,然后将参与调查的居民按照运动强度分组,再对其之后的生存状况进行持续观察,以检验运动是否可以降低死亡率。八年后,他们最终得出结论:即使每天只做十五分钟的少量运动(比如快步走),相对于完全不运动的人,死亡率也会下降百分之十四。如果严格按照每周九十分钟的运动量坚持下来,死亡率还会继续下降百分之四。

这项调查还证实了一项较早之前的研究结果:那些之前从不怎么运动的人在运动初期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这意味着,只需投入少量的时间,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健康收益。

听上去很不可思议?但实际上,即使是那些一听到“运动”这个词就愣住的懒汉们也可以从瑞典医学家的研究结果中看到希望。这群科学家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斯德哥尔摩地区招募了一群年龄约为六十岁的试验对象。他们中有男有女,并且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除了干些家务、修剪篱笆、采摘蘑菇以外,从来不运动。十二年零六个月以后,研究人员是这样记录研究结果的:“每天稍微做一点额外运动可以使心血管疾病的病发率下降百分之二十七,而死亡率则会下降百分之三十。”这两个结果都是通过与完全不运动的人群进行对比后得来的。

想要保持健康,并不一定非得穿起运动鞋开始运动。“关键在于你们每天的运动量”,克劳斯-米歇尔·布劳曼指出,“改变生活中的一些习惯,比如用爬楼梯代替乘电梯,走路去车站而不是开车,就能达到增加运动量的效果。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有发现。”

即使已经听过上千遍,这样的老生常依然有着它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虽然每年报名参加马拉松运动比赛的人数在不断攀升,但不运动的懒汉大军也在持续壮大。

每天多一点运动还能带来一些其他好处。那些没事喜欢在菜园里翻翻土的人,那些愿意在家里打扫一下卫生的人,还有那些想要亲自去一趟同事办公室而不是在电脑前发邮件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会长时间在一个地方坐着不动。如果你认为这点区别毫无意义,那就错了。这些人即使有空闲时间也不愿意一直坐着,因为他们的潜意识里相信,久坐是不利于健康的。相比之下,很多声称热爱运动的人,甚至都没跑过步,只是整日坐在汽车里、办公桌前或者在电视机旁边消磨时间。长时间坐着不动也会慢慢改变这些“沙发爱好者”的身体状况:血糖代谢失调,血脂升高,出现血栓问题。所有这些都会严重威胁心血管的健康。

科学家们喜欢将肌肉比喻为发动机。它会产生许多化学元素,用来促进整个身体的新陈代谢。只有不断使用、刺激肌肉组织,它的这一功能才能得以实现。而如果只是坐着不动,则毫无用处。

因此,医学专家们建议:不要再坐着了!站起来来回走动一下吧!在电视插播广告时绕着房间转一圈或者站着工作都是不错的办法。这样一来,肌肉就必须发挥作用去对抗地心引力,使人保持直立。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正用尽一切办法减少肉体上的疲劳。但这样的尝试也正在渐渐夺去数百万人的健康。与此同时,那些跑步狂人、铁人三项运动员和自行车选手们也面临一个同样棘手的问题:怎样算是运动过量?超过怎样的运动量健康就会受到损伤?

底,美国医学家詹姆斯·欧基弗就对于这类超负荷运动项目表示出了强烈的不满。他呼吁限制这些高强度运动项目的日平均运动量——每天最多不宜超过五十分钟,每周不要超过四十公里的距离。一旦超过了这个运动量,心脏就会出现问题。他认为,在高强度运动中,心脏的供血压力会比静止状态下高出五到七倍。如果经常处于这种状态,心肌有可能会出现细小裂纹,引发心肌炎。长此以往,心脏的弹性就会逐渐丧失。后果就是: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休克导致的死亡。

而运动医学专家则指出这种说法是危言耸听。虽然大家都清楚,太剧烈的运动反而会损害健康,但“根本不能因此而得出比如一周不可以跑步超过四十公里这样的结论”,来自美国剑桥市马赛诸塞综合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心脏病医师阿伦·巴吉什这样表示。他虽然常年接触运动员出身的心脏病患者,但这并不阻碍他成为一名长跑爱好者。“目前我们还无法划定一个最合适的运动量范围,因为在这一领域,我们知道的太少了。”此外,运动风险也因人而异,不同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及基因构成都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欧基弗的说法引起了医学专家们的愤慨。他们担心,这种说法会使越来越多的人不去运动。阿伦·巴吉什则更愿意将这种说法理解为:“强调运动危害,要求减少运动量,其实就是在夸大运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过,作为一个业余的运动爱好者,我显然也没什么可担心的。因为,所谓的“过量运动损伤”离我还太遥远。

如果觉得《运动有利于健康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