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康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肾康网 > 中医肾病临床论文范文(实用8篇)

中医肾病临床论文范文(实用8篇)

时间:2023-02-11 06:31:15

相关推荐

中医肾病疗法阅读

总结是对过去的回顾,对未来的规划。如何保持身心健康,追求幸福与快乐?以下是经过整理和归纳的一些相关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肾病临床论文篇一

1、基本病因。

1.1、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过多的报取动物脂肪及含胆因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各类肉食,蛋黄等,使人体体内胆因醇含量增多。

1.2、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就业、科技的竞争日益增加,使部分人不能适应这一变革现实,导致精神紧张、失眠、疲劳。

由于精神紧张使用时分泌功能紊乱,血液中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糖质激素水平增加,引发高血压,同时还可造成脂肪代谢率乱。

而高血压、高胆固醇水平的周期升高,将进一步影响凝血机制,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随着年龄的增长,空气环境污染的变化,使人体血管内毒性物质paf明显升高,进而造成冠状动脉血管壁的受损,脂肪堆积后产生动脉粥样破坏,同时paf还不断吸附凝聚性增强的血小板,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血管内膜的增厚变硬,使心脏供血不足。

1.3、现代市场、就业、科技的竞争,日益增加,使部分人不能适应这一变革现实,导致紧张、失眠、疲劳。

由于精神紧张使内分泌功能率乱,血液中的儿茶胺、肾上腺糖质激素水平增加,引发高血压,同时还可造成体内脂肪代谢紊乱。

而高血压胆固醇水平的周期升高,将进一步影响凝血机制,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这此因素的作用下,随着年龄的增长,空气污染环境的恶化,人体血管内毒性物质taf明显升高,进而造成冠状动脉管壁的受损,脂肪堆积后产生动脉粥样硬化,同时paf还不断吸附,凝聚性增强的血小板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血管内膜的增厚变硬,使心脏供血不足。

2、一般的预防治疗措施。

2.1调节膳食结构。

脂肪与胆固醇高的食品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总热量30%以下,动物蛋白的报入量控制在20-50%以下,植物蛋白要增加,推荐大豆蛋白,因为含豆固醇可降低胆固醇。

(whc)在30多个国家调查发现进食大豆等植物蛋白多的地区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2.3、水果蔬菜有丰富的食物纤维,可促进胃肠蠕动,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预防便秘,如黑木耳,洋葱、大蒜、香菇、姜海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脂作用,能扩张冠状动脉、降压、利尿、镇静有利于预防冠心病。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遣方用药特点【2】。

1胃主受纳,纳运协调,相辅相成。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饮食入口,容纳于胃,故有胃为“水谷之海”之说,所以《灵枢·玉版》中说:“人之所受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但胃之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与脾之运化功能相配合,即脾主运化水谷功能的协助,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即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可见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对水谷的消化吸收,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营养全身。

所以脾胃在功能上一纳一运,纳运协调,相辅相成,纳是运的前提,运是纳的延续,无纳则脾无以运,无运则纳无以化。

脾胃纳运作用在功能上相互为用,必然导致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因此,慢性胃炎的治疗在重视对胃腑治疗的同时,还需注重对脾脏功能的调养,脾健则助胃之受纳,也就是既要重视“纳”,又不可忽视“运”。

治疗时在方剂配伍中选用山楂、神曲、麦芽、谷芽、鸡内金之类助胃之受纳,同时配伍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以健脾助运化,共达有纳有运、纳运协调之功。

2胃主通降,以降为补,升降相因。

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经胃之腐熟消化之后,必须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这就是胃的通降功能,而且胃的通降功能还包括小肠接纳从胃下行的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如果胃失通降,则胃气上逆,除表现为食欲减退外,还可出现呃逆、嗳气、泛酸、脘腹胀痛等症状,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所以胃主通降,以降为补。

然而,胃之通降又和脾主升清功能是相反相成的,脾主升清的功能是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所以说“升清”是脾脏功能的重要特点,故有“脾以升则健”之说。

因此,脾升胃降是相对而言,无升就无以降,无降就无以升,《临证指南医案》说:“脾以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在病理上脾升胃降功能往往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往往升降并用,相反相成,如升麻配沉香、柴胡配半夏、葛根配旋覆花、黄芪配代赭石、生姜配竹茹、白术配柿蒂,共获脾升胃降,升降和调之功。

然而,脾升胃降的功能又受到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影响。

《血证论》载:“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沈氏尊生书·胃痛》中也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可见脾升胃降的功能除需要脾胃二脏腑相互调节、相互为用外,同时也离不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功能的辅佐。

因此,慢性胃炎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斡旋气机,调理肝脾、肝胃功能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方药配伍中常常应用陈皮、木香、佛手、香橼、乌药等(病性偏寒者);枳壳、柴胡、郁金等(病性偏温者);青皮、枳实(气机郁滞较甚者),以达到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所描述的“土得木而达”之效。

3辛开苦降,寒热佐制,相得益彰。

慢性胃炎患者往往由于饮食寒热失度,导致脾胃损伤。

平素嗜食辛辣厚味,助湿生热,或脾失健运,酿湿生热,或积湿宿食,郁而化热,导致脾胃湿热或胃火亢盛;或七情失调,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气犯胃,而致肝胃郁热。

慢性胃炎除上述各种原因导致胃火(热)壅盛外,胃寒也是本病重要的病理变化,常由于过食寒凉食物,或外感寒邪直中,或过服寒凉药物攻下伤胃。

而寒主收引,寒邪内客于胃,则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得舒展,致气机阻滞,胃气不和,故表现为胃脘冷痛,恶冷饮,喜热食,得温痛减,如《素问·举痛论篇》中所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同时可伴呕吐清水、脘胀、口不渴、纳差、大便稀溏等表现。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仍是中医药学治疗疾病所遵循的普遍法则。

慢性胃炎病机以火热炽盛者,投以清热和中之剂,方选清胃散、竹叶石膏汤或黄连解毒汤之类化裁;胃火壅盛伤阴者选用玉女煎化裁;对于脾胃湿热壅盛者方选茵陈蒿汤化裁(热重于湿)、三仁汤化裁(湿重于热)、甘露消毒丹化裁(湿热并重);对于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者方选丹栀逍遥散、化肝煎、温胆汤之类化裁。

而对于胃寒型慢性胃炎治疗方多选用理中丸、大建中汤化裁。

值得注意的是,在胃火炽盛型慢性胃炎治之以寒(苦降药)、寒邪客胃型慢性胃炎治之以热(辛开药)的过程中,注意寒热佐制的配伍运用,贵在调和。

如选用苦降方药治疗胃热时,在方中酌加少量干姜、肉桂、吴茱萸之类,一则佐制苦寒药过于伤胃,二则有助于振奋中焦脾胃之气机;在运用辛热之方药治疗胃寒时,酌情配伍寒凉之品如黄芩、黄连、大黄、栀子等,剂量宜轻,佐制温热药过亢助火内生。

因此,对于慢性胃炎不管单是寒证、热证,还是寒热互结,治疗时往往熔寒药、热药于一炉,意在佐制而调和,同时辛开苦降,调畅气机,助脾升胃降,开结除痞。

4补虚泻实,标本兼治,始终顾胃气。

“久病多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和运化水谷,若饥饱失常,肆食寒凉失度,脾胃乃伤;或劳倦过度,或久病累及脾胃,渐致脾胃亏虚。

然而脾胃亏虚,运化失司,水湿停积,郁而化热,而致脾胃亏虚时可伴湿热壅盛;脾胃亏虚,水谷不化,可伴食积;慢性胃炎病程往往较长,脾胃亏虚,气血乏源,“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无力助血行时可伴瘀血,渐致血瘀胃络;同时气虚升举无力,可致气机郁滞。

脾胃亏虚,气虚及阳,导致脾胃阳虚,阳虚又易招之寒邪外袭而直中。

可见,慢性胃炎往往虚实并见,主要表现为脾胃亏虚兼见湿热、寒滞、气郁、血瘀、食积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宜补虚泻实,标本兼治,一方面清热、除湿、散寒、理气、活血、化积等措施治其标,同时健脾益胃治其本,尤其注重培护胃气,如《素问·玉机真藏论》中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说明胃气之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存亡,《景岳全书·杂症谟·脾胃》中也说:“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

胃气无损,诸可无虑”。

因此,始终顾胃气,步步顾胃气[2],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5调摄生活,疗养结合,养重于治。

导致慢性胃炎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包括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生活起居无规律等因素。

或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过分忧虑、情志抑郁,导致气机失调,木旺乘土;或生活起居无规律,劳累过度,作息无制,正如《素问·举痛论》中说:“劳则气耗”,则正气亏虚,病情加重,或病邪趁虚而入,伤及脾胃。

因此,慢性胃炎的治疗应该注重疗养结合,养重于治,大力宣传“七分在养,三分在治”的治疗理念[3],引导患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饮食上要均衡营养,避免过食过热或过冷食物,宜清淡饮食,尤其倡导患者在治疗期间进用软食、易消化而富有营养食物,慎食辛甘厚味、酸甜苦辣和煎、炸、熏制等食品,建议患者定时定量,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遣方用药特点(第3页)细嚼慢咽,戒烟戒酒,调养情志,放松焦虑紧张情绪,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胟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

同时生活起居有规律,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管子·形势篇》中云:“起居适,饮食节。

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尽可能做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养生如是,治疗本病亦然。

中医学硕士毕业论文【3】。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电子邮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由于它使用方便、发送快捷、成本低廉等优点被人们使用,成为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和广受欢迎的通讯方式之一。

但是电子邮件也带了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垃圾邮件日益泛滥,它严重的占用系统资源,浪费用户时间并且威胁到网络的安全。

目前已成为互联网上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设计并实现有效的垃圾邮件过滤模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医肾病临床论文篇二

高职中医学教育是临床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更新理念,构建新模式,进行《中医学》教学改革和实践,中西诊疗思路和技能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综合临床人才,为广大劳动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突出的贡献。

中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其根本宗旨就是为基层地区输送合格的、实用的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因此审时度势,如何提高中医教育教学质量也是我们中医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1明确优势、突出应用。

中医学注重“以人为本”,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为特色。针灸、拔罐、刮痧、熏洗、温熨等临床操作技术具有廉价、高效、易学、易普及推广等优点,这种方便性和实用性是其他医疗手段无法比拟的。国家加大民生投入,注重基层卫生建设,这是我们高职中医教育争取发展的好机遇。目前,国外市场对拥有中医诊疗技术的人才亦颇为青睐。

高职教育本质是就业教育。现代社会特别强调综合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运用,为了使高职临床专业学生更好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有必要开展好《中医学》课程,培养学生临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关键所在,发扬中医诊疗特色与优势,中医临床教育和现代临床教育模式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2更新理念、构建新模式、注重临床思维培养。

摒弃传统观念,建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遵循高职临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我校《中医学》课程安排情况,突出中医诊疗思维和技能培养,序化教学内容,整合为中医学基础知识、中医诊疗程序与方法、中医临床技能三大块,构建“多元教学法五步学习环”的教学模式,注重特色中医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习环的第一步,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中医诊疗必备基本理论和知识,渗透中医诊疗程序和方法。传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第二步,深入学习中医诊疗程序和方法。教师针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根据中医临床诊疗的实际应用优势,编写病案,采用以pbl为主的多种教学法,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中医临床思维。第三步,教师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模拟培训系统,进行中医临床技能实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初步的技能操作印象。第四步,把学生带入模拟的临床环境中,采用“病案情景剧”表演的方法,以及课间见习的标准化病人,实行“讲-演-练-评”的.步骤,实现技能操作的反复训练和中医诊疗程序和方法的应用,为应对临床打下基础。最后一步,临床实习,教师临床带教,指导现场操作,进行真实医疗环境下的思维和技能训练。

通过此教学模式的应用,循序渐进地将中医学课程的理论内容和实践技能消化吸收,形成一定的中医临床思维,获得坚实的职业能力。

3因材施教、合理教学法应用。

学生虽然高中毕业,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学习能力,但是中医学理论抽象、深奥,其中相当部分内容难以在完全理解之后进行记忆。其次,中医学课程相对教学时间短,老师要想讲清楚,学生要想听明白,难度很大。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师带徒是传统的中医教育模式,启蒙无不是从大量的背诵开始,因此,我们在上述多媒体教学、pbl教学法、“病案情景剧”等教学法应用的同时,融入“给出预习任务-突出重要知识点-检验记忆结果-再次突出知识点”的“强化记忆”教学法,更好地完成《中医学》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论、技能的学习。

经过实践应用,在“多元教学法五步学习环”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有把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满足感,认为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掌握程度,教师也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出真正的“教学相长”。

4加强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

《中医学》课程的教学行之有效,还在于一支带教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构建合理、多层次的教学梯队,加强临床业务能力的提高。年轻教师采取传统“师承”模式,在各附属医院同名老中医坐诊实践。其次,积极进行教学研讨、科研项目,综合提高业务能力,保证了《中医学》教学新模式的顺利执行,获得可供借鉴的经验。

中医肾病临床论文篇三

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记忆的作用,学生只要记住标准答案,就能获得髙分,学生已经逐渐丧失了质疑的能力,习惯于盲目服从老师和书本的观点。由于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医疗的任何一个错误决定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工作中不断强调上级的权威,这种氛围进一步加剧了学生被动接受,不愿思考的.情况。另外,部分带教老师缺乏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意识,对学生“带”而不“教”,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肿瘤学的带教还存在诸多难点:

1.1肿瘤学课程缺乏系统性。

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临床专业学生大多缺乏系统的肿瘤学知识。肿瘤学课程分散,相关内容分别在病理、影像、内科、外科、妇科等学科中讲授,学习跨度过大,时间分散,学生不能形成系统的认知。

1.2诊治要点把握不准。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肿瘤患者可以出现各种合并症。这些合并症,有些与肿瘤相关,有些与肿瘤无关。各种症状交织在一起,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学生常常顾此失彼,不能把握诊治的要点。

1.3理论与实践不符。

肿瘤学近年发展迅速,新的药物、新的临床研究结果不断出现,新的诊疗指南内容不断更新。由于教科书内容往往落后临床进展,当出现书本与临床实践不一致时,往往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2如何培养和提高临床思维。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需要带教老师放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营造开放自由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反思,提出问题,探査假设,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要让学生乐于独立分析判断,不再盲目接受别人的观点。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智慧,让不同的观点进行交锋,在发现问题——试验性解决——批判性检验——产生新发现的过程中,不断锻炼、提高思维能力。

2.1改进病例讨论的形式和内容。

病例讨论不能选择单一的病种,不能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到治疗方案的顺序,按照教科书重复课堂上已经讲解的内容。这种“正向”思维并不符合工作实际,因为大多数患者事先并没有明确的诊断。应该按照临床工作需要,由症状体征、检查结果开始,最后到疾病的方式,“逆向”分析和思维,综合以往所学的知识,并从中做出筛选,提出合理的诊断和处理。例如:在病房选取“淋巴瘤合并发热”的病例,以病例讨论的形式,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分别针对肿瘤、呼吸、心血管、风湿免疫、感染性疾病等学科进行文献学习和深入地分析,然后提出各自的诊疗意见。通过准备,可以引导肿瘤组发现淋巴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淋巴瘤本身可以导致发热,但也常合并细菌感染,并结合文献阐述该病的病理特点、疾病转归预后和治疗方案;呼吸组可以分析发热的热型,提出淋巴瘤患者发热,可能合并肺结核、支气管内膜结核、肺炎、霉菌感染等情况;心血管组可以针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病变进行鉴别诊断;风湿免疫组应该排除红斑狼疮、成人still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组可分析合并伤寒、副伤寒、非典等可能。每个小组都进行发言,每个人都从别人的观点中得到新收获,使得整个讨论充满活跃的气氛,扩宽学生的思路,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退热处理和化疗,将多个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器官或一个学科,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讨论结束后,通过追踪病情的转归,还可以进一步验证讨论的结果,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临床工作的成就感,更加热爱医学工作。

2.2改变教学查房模式。

教学查房是培养临床思维的典型模式,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查房过程中,老师讲得多,学生忙着记;老师提问的少,学生主动提出疑问的更少。教学查房应该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可以先提出诸如“胃癌术后患者出现呕吐的原因”等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同的外科手术方式有何异同,是否有术后并发症;手术是否完全切除,是否有残留,是否复发;术后影像学有没有改变;有没有梗阻可能;有没有药物影响;有没有脑转移;有没有合并糖尿病,电解质紊乱等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分析不同情况的判断依据,寻找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器械检查,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处理方案。

2.3加强文献学习。

文献学习绝不是就某篇文献是否读懂为目的,而是要通过不同文献的对比分析,了解学术观点不断演变的过程,发现专家学者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如何创立自己的学术观点。这不仅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发展,也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通过检索webofscience数据库,组织学生探讨“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kinaseinhibitors,tki)治疗的由来”。指导学生在文献检索中追溯tki物的研发过程,对比不同时期临床试验的研究目的、实施方案和研究结果,分析其中的局限性和创新点。学生可以从中发现tki治疗的机制,tki应用的局限性,如何筛选优势人群,如何确定优势人群是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引起的,如何应对tki治疗耐药,egfr突变检测手段的优劣性等等。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年份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关于tki治疗策略的变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临床研究如何影响并改变临床实践,如何给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获益。

2.4参加患者健康宣教活动。

参加健康宣教活动,是学生与患者及家属接触、交流的绝好机会。通过给患者及家属举行健康宣教活动,例如提供“癌痛治疗”的用药指导,消除患者使用止痛药物的恐惧心理,教会患者评估疼痛,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及时处理爆发事件,及早发现不良反应并进行预防。通过患者现场提问,学生现场回答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现场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让学生在行医之初就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日后能更好地处理医患关系。

2.5重视人文关。

怀坚持安排学生下午巡视病房,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患者沟通,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发现对诊疗有提示意义的、平时容易忽略的细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患者的心理变化、生活状况,感受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生活和精神上的伤害,在工作中关注和践行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数据和影像资料,而是具体的患者,学生在决策时需要更多地结合患者的家庭及生活背景,形成诊断、治疗和康复的个体化方案。

临床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临床带教时的训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更需要我们在专业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转变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将思维能力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中,培养理论扎实,技术过硬,善于思考的创新性医学人才。

中医肾病临床论文篇四

曲老在临床上,多取仲景、东垣、叶桂诸家之长,调理脾胃重在升降相宜而顾其润燥。升脾阳,降胃气,勿劫胃阴,勿伤脾阳,临证中常以羌活、防风、升麻、葛根、柴胡合健脾益气之品以升脾阳;而用杏仁、杷叶、苏子、竹茹、赭石合清养胃阴之品以降胃气;藿香有芳香化湿,悦脾和胃,升清降浊之功;半夏既化湿又降胃,经常选用,并可少酌大黄,使腑气一通,胃气自降,若脾阳不足,又兼胃阴亏虚,则既不可过于温燥,复劫胃阳,亦不可过于凉润,重伤脾阳。临床灵活变通,方可用之有效。如“萎缩性胃炎”一病,曲老临床辨证中多认为属气阴两虚,其成因乃多为胃阴不足,津不化气,而致阴阳俱伤,形成虚实夹杂,津不化气之证,其治疗方法既取东垣升阳益气而助脾运,又取叶氏滋阴养胃而降胃气,使脾升胃降,气化得行,燥湿相济,阴生阳长,中州自和矣。

曲老在“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思想指导下,崇尚补土,临证时非常重视脾胃运化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转归中的重要作用。其临床辨证执法有度。擅于从患者纷繁错杂的主诉及体征中,迅速准确地把握病机进行诊断治疗,强调医药并重,对于慢性疾患,久病正衰,应从扶正固本入手。既使邪盛正实之体,也主张“衰其大半而止”,不可过剂,以免损伤胃气。

基于脾、肾各自重要的生理作用及脾肾相互为用、相互维系的密切关系,治疗中,曲师亦注意培护先天,调理后天,尤其在慢性病的调治中,尤显突出。或理脾为要,或补‘肾为先,或脾胃双顾。如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症等,多以温肾健脾,固肠止泻法而达愈;治疗糖尿病,每以补。肾滋阴或健脾化湿法而收功;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则习用补肾健脾、活血利水泄浊法以消疴;治疗腰肌劳损、腰椎病等腰痛诸疾,常以补肾培元,化瘀通络,散滞止痛而见效。再如健脾和胃,行气散滞法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疾;健脾益气,甘温除热法治疗功能性发热;补脾胃,清虚火,敛疮生肌法愈口疮;健脾化湿祛痰法止眩晕,均是曲师治归脾肾学术思想的最佳例证。

慢性泄泻见于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症等。曲师认为,慢性泄泻多与脾、肾相关。一方面,饮食失慎,损伤脾胃,脾胃受制,运化失常,精微不达,反聚成湿,下走肠问,遂生泄泻。治疗上,曲师常施温肾健脾,固肠止泻之法,以传统方剂四神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四神丸主肾虚久泻,参苓白术散主脾虚湿盛之濡泻,两方相合,脾肾双调,切中病机,每获良效。

曲师认为,消渴病发与肾甚为密切,起病缘于肾阴素亏,虚火内生,燔肺灼胃,终成肺燥胃热肾虚之候,三消之症乃生。根据脾喜燥而恶湿的特点,当以燥脾之药治之,如苍术、白术、薏米、白蔻、佩兰、茯苓、砂仁等,意在燥湿相济,升降相司,脾胃得以常运,气机通达顺调,精津得以输布,症除病愈。

对于慢性肾炎,曲师认为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虽涉及肺、脾、肾、三焦之不同,然脾肾虚弱是其病机关键所在,标实则主要为水湿、湿热、痰浊、淤血之属,多因虚致实。而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都与脾肾虚弱这一基本病机有着密切的.关系。曲师强调:“慢性肾炎病势缠绵,难以速愈。辨证时应善于分清虚实之轻重,寒热之甚微。治疗上强调标本兼顾,切忌一味扶正或只顾攻邪,以避免虚虚实实之戒,应在益肾健脾,扶助正气的基础上,辅以活血、利水、泄浊而取得良好的疗效。”

曲师认为,胃疾不外胃胀、胃痞、胃痛三大主症,总观表现为胃脘部痞塞满闷、疼痛,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轻者为胀,稍甚为痞,甚者为痛。其见于现代医学的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病。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至为密切。生理上,胃主通降,以降为顺;肝主疏泄,调达气机:脾主升清,以升为健。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健,气机顺,肝气舒,反之亦然。若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气郁结,疏泄不利,三者互为因果,均可影响气机的通畅,致脾胃失济、肝脾失调或肝胃不和、气机失常而生本病。治疗当以理脾和胃、行气散滞为大法。

曲师认为,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外感发热者,多缘感受六淫或疫毒之邪,常可见外感之兼证,治疗上祛邪解毒为先;而内伤发热,每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损所致,多兼本虚之征,用药上培补虚损为要。

中医肾病临床论文篇五

在中医学当中,其治病八法所讲的是汗法、吐法、下法、温法、和法、清法、消法、补法,上述八种方法,其作为中医医生在临床治疗时重要的指导依据,将所采用的药物而实现治疗的目的[1]。但是,其运用和临床针灸中通常体现在所选择的刺针穴位以及刺针的深浅和手法具有相应的联系。因此,本次主要研究中医治病八法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具体如下。

汗法所讲的是通过调畅营卫与宣发肺气来实现,让患者的临床症状随着发汗而得到消失,该方法主要能够解除表证[2]。在对患者进行针灸的时候可以采用汗法进行治疗,该方法能够通过组穴方法进行配伍,和腧穴的特性,或者利于刺针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不仅有利于解表散寒,同时还能够疏风解热。对患者进行刺针取穴时与深浅的选择当中,有相关研究表示:使得刺针刺入合谷二分位置,并進行搓数十次操作,性别为女的可以向右边位置搓,反之性别为男的向相反方向,当患者伴有出汗表现之后进行泻法,同时在患者停止出汗时候将针拔出。

吐法所讲的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得停留在患者咽喉部位以及胸膈和胃脘当中的食物残渣以及痰液进行排出,该种治疗方法适合运用在宿食堵塞胃脘、痰浊内阻等患者当中,同时吐法主要适合用于治疗急症。因此,临床上在针灸治疗当中,主要选取的穴位为以下几项:内关穴、曲池二穴,先通过气上一穴补针3次,顺摇共17次,循摇3次,并横摇使血逆[3]。即使得穴位以及手法互相结合治疗,并且取中脘穴以及气海穴。由于对患者采用吐法,容易使得其脾胃气受到一定程度的消耗,故需要对患者进行取血补气治疗,一般取中脘穴,并在气海穴中使得气体得到有效的调节,但是该方法目前在临床上运用比较少。

该种方法通常是通过荡涤、泻下和攻逐等作用,使得停留在患者的胃肠中的食物残渣以及燥屎能够通过下窍中泻出,而实现治疗的效果,且该方法属于一种见效快的方法。临床上病症一般分为实症和虚症,前者通常通过通便泻火的方法以及清肠导滞等实施治疗;而后者需要进行健脾治疗、通便治疗,或者进行补虚通便等[4]。通常最为常用的穴位为以下几种:即大肠俞穴、足三里穴、天枢穴、上巨虚穴;对于伴有寒结的患者可以给予温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泻火的.患者可以加用支沟穴、天枢穴等进行提插泻法治疗。

该方法主要是采用驱寒温里的方法对寒证进行相应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采用温里、驱寒、回阳、通脉等的方法,使得脏腑经络寒邪的到有效的消除,且该方法主要能够用于治疗阳虚之症。同时,由于寒邪所停滞的部位局域差异,温法还分为几种,即温中驱寒、温经驱寒以及温补元阳、另外,寒证的形成通常伴有阳虚并列存在,因此在治疗的时候通常将其和补法联用[5]。最为常用的的温补穴位下述几个:气海穴、元关穴、命门穴、足三里等,治疗的方法为提插补法,并依照患者实际病情情况对穴位进行增加。

该方法是通过调和、和解的方法,以确保患者阴阳表里相和,在中医治疗方法中,该方法在治疗始终均得到贯穿,同时与其他疗法进行联合运用,因此具有适用广泛的特点[6],并且和法主要是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的方法,具有缓和的效果,能够进行全面的照顾,对于病情情况较为复杂的患者十分适用。例如,在对患者脾胃进行调和中,一般运用下述几个穴位:中腕穴、天枢穴、内关穴、足三里,能够对胃脘不适等症状进行治疗,且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该方法主要是进行解毒、清热等,以清除里热症状,有利于泻火解毒、凉血散血等,通常情况下热邪所侵的位置存在差异,故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所用的穴位也存在差异,例如外关穴、大椎穴、曲池穴均能够起到退表热的作用。对于病情急骤的患者,可以通过经验用穴的方法实施点刺放血。

该方法主要通过活血、行气、以利于消食,利水化痰、并使得淤血消散,主要用于治疗积食不化。该方法主要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所讲的是帮助患者消食,其次所讲的是消痞散结。如果患者属于伴有体内积滞的情况,则能够采用内关穴、中腕穴、足三里进行治疗。而对于痰湿的患者,则能够通过阴陵泉穴、丰隆穴治疗。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临床上,采用中医治病八法对于中医治病当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该治疗方法对于临床上的针灸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有利于确保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运用。

[1]张宝霞.中医治病八法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34):498.

中医肾病临床论文篇六

近几年,随着中医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中医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中医院校教育在学生中医诊断推理能力培养方面逐渐开始出现一些不足和缺陷。医教分家现象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与临床医疗实际吻合度差。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不能很快转换角色,适应临床工作,所学知识不能灵活应用于临床,不能很好的学以致用,学生基本知识不扎实,基本知识点往往把握不准,需要查书确证。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对较差,给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这一目标带来巨大的影响。此次研究主要采用自编问卷对中医学生的诊断过程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探索中医学生临床诊断推理能力的发展规律,丰富中医推理研究,为中医理论学习提供指导;同时为中医临床从业者提供工作参考,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诊断水平。

1临床推理。

1.1诊断推理概念。

诊断推理是指医生从接触患者开始到获得确诊的推理过程,是一个把观察到的证据或表现转换为某一或几个疾病名称的过程。证据或表现由四类事实或资料组成,即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或x线检查结果[3]。临床医师的诊断推理过程往往是无意识的,即使作为临床教员,这个意识活动的机制也往往不能内省。

1.2临床推理模式。

1.2.1假设-验证的推理模型假设-验证的推理模型是最经典的推理模型。此模型将诊断的过程分成了四个阶段:(1)假设生成阶段,列举出一系列与患者主诉相符的疾病。(2)信息搜索阶段,进一步搜索与疾病假设有关的资料。(3)资料解释阶段,判断所搜集到的资料与目前假设的疾病之间的关系。(4)假设评价阶段,接受还是拒绝目前的假设,或者按照可能性给出一个等级。此模型基本上采用后推的推理策略,专家与新手都会采取这种策略。这与中医诊疗时持有的信念是一致的。

1.2.2情境推理模型groen的医疗诊断推理理论是建立在冯迪克和钦斯基的情境模型理论基础之上的。冯迪克认为,在读者的工作记忆中对文本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表征:文本背景的表征和情境模型的表征。文本背景是所输入的论述的句法上的表征。情境模型则是事件、行为和人物的认知表征。文本背景决定了即时的回忆,而情境模型则决定了问题解决的性质。情境模型基本上与心理模型相似。文本阅读能同时创建起一个命题的背景和一个框架基础的情境模型。推理能进一步精致情境模型。所谓的专长就体现在个体形成情境模型的能力中。个体所拥有的关于形成情境模型的规则越多,所形成的情境模型也越令人满意。当个体意识到情境模型的不正确性和不完整性,就会停止前推的过程而采用后推的方法,但这并不会减少专家的前推。

2中医诊断思维。

2.1中医诊断思维概念。

中医诊断思维是中医诊断疾病活动中表现的思维,通过比较辨别、辨认和判断望、闻、问、切四诊活动收集的资料来认识疾病。其中,辨别病证阶段为理性思维,是中医家把握疾病本质的主要阶段。四诊活动属于宏观认识的感性认识阶段,是中医医师收集资料的过程,通过症状比较、取象比类等思维方法进行辨证,其结果直接影响诊断和治疗。辨证要全面精炼、灵活规范,以揭示当前阶段疾病的病理本质,从而指导诊断和治疗。临床可用的辨证思维方法很多,但应根据疾病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思维方法,以增加辨证的准确性。

2.2中医诊断思维模式。

中医学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发展深化对辨证的认识,形成了多种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由于辨证的思维方法和临床信息、资料来源不同,临床辨证模式也不尽相同。

2.2.1指标辨证模式指标辨证模式是在中医证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西医确定每一证型的理化指标,在诊断过程中套用相关的指标为依据进行辨证是中西医临床结合的辨证模式。运用在技能训练,易引导学生把西医的知识与中医知识机械结合,不利学生中医辨证思维方法的形成掌握。

2.2.2单症辨证模式单症辨证模式具有直觉性思维的特点,其必须建立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之上,要求医生对各种或某种疾病的全过程,及临床表现的主次矛盾的准确的定位必须非常熟悉。其缺点是患者表达能力会影响辨证准确性,医生易主观臆断或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2.2.3系统辨证模式系统辨证模式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基础上,结合多种辨证方法,综合分析四诊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并辨别为某种证候的.模式。这种辨证模式比较符合中医整体观念,也比较容易保持理法方药的一致,是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对临床资料完整性要求较高。缺点是辨证方法较多,不同的辨证方法结论也不尽相同。

2.2.4症状贡献度辨证模式朱氏认为,临床上的症状很多,每一症状对各病、证的都有诊断意义,但不一定是一对一的直接关系,即一个症状对多种病或证,具有不同的诊断价值,每一个病或证的诊断,则往往需要根据多种临床表现才能明确。为此,对每一症状对某一病证辨证的贡献度,以分值的方式进行界定各证的诊断的通用值,即当各症状对各辨证要素贡献度之和达到或超过时,则这些辨证要素的诊断成立。这种模式比较客观具有临床参考价值,但问题是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过程体现的不太充分,应用难度大。

国内对中医诊断推理的研究主要基于个人经验的总结,这些总结颇具经验价值,具有形象性、概括性、融通性、理论性的特征,但缺少实证。国外研究则侧重于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去考察医疗诊断推理能力背后的机理问题,他们对医疗诊断推理能力背后机制的探讨主要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

参考文献。

[1]马骥.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医教育,,28(4):1-3.

[3]郑仁宗“.计算机诊断”和临床推理.医学与哲学,1984,3:5-11.

中医肾病临床论文篇七

众所周知,我们已经身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具有大量、高速、多样、价值的特点,各行各业都投入极大的关注。大数据的核心就是数据,统计学科一直就是冲在处理数据的最前线,未来统计学的大数据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大数据的到来对统计学教学的冲击无疑是最大的。而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目标是高级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要让大数据服务统计学研究生人才培养,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大数据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1.大数据背景下引起新的教学观念转变。

随着大数据越来越多被应用到教学上,我们必将迎来教学观念的大幅转变。传统的课上老师授课、课下学生练习,由考试来检查教学成效的教学观念会慢慢转变成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有条件的高教可以大数据背景下,老师的转变在于从原有的教学经验转变成对海量教学案例进行数据分析;学生的转变在于从依赖老师传授知识转变成对自身学习过程的数据分析。

2.大数据背景下引发新的研究生教学模式。

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不大相同,研究生更有自律性,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因此十分适合自主学习这种方式。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e-learning学习环境,用blackboard教学平台、moodle等开源学习系统,形成一个协作的虚拟学习社区或学习共同体,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在线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随时进行在线作业和测验,合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研究生都是小班教学,这更利于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良好的交流,在交流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并有效的解决。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更加科学化,效率化。

3.大数据促进个性化教育。

当学生经过本科的基础学科教育,跨入更高一级研究生教育后,个体差异慢慢凸显出来。大数据背景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个性化教育平台,在师资和教学资源都相对比较缺乏的研究生教学中,使因材施教得以顺利实行。学生在线学习的所有数据被后台记录下来,老师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轻易知道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再来调整教学进度,找出适合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模式。

要顺应大数据背景下,对统计人才的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要全面衡量统计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做出适当的改革。首先必须将大数据相关课程纳入培养体系,开设大数据时代具有挑战性的内容相关课程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大数据发展前沿,为了和本科生的教学有区别,可以适当采用一些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统计专业的研究生不但要有娴熟的理论知识还必须要有搜集整理数据的能力,数据分析的能力,运用统计软件的能力以及撰写分析报告的能力。因此大数据所需的专业人才不能从一个专业的角度来培养,要从数学,计算机等相关的专业来联合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其次在理论教学部分要增加如何处理数据这一核心内容,目前很多大数据算法例如链接算法,k-means等本科阶段没有学到的专业算法必须在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理论部分的教学除了大数据相关内容,还必须拓宽到相关交叉性的学科,包括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数据可视化工具、newsql数据库等课程。除此之外还需要重点讲授典型的大数据实用案例,例如美国梅西百货的实时定价机制。根据需求和库存的情况,该公司基于sas的系统对多达7300万种货品进行实时调价。再例如某知名快餐业的视频分析。该公司通过视频分析等候队列的长度,然后自动变化电子菜单显示的内容。如果队列较长,则显示可以快速供给的食物;如果队列较短,则显示那些利润较高但准备时间相对长的食品。对研究生教学绝不能拘泥于理论教学,更需要把学生置于真实的大数据环境中进行实战培养。统计学院应率先建立大数据实验室,给研究生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并让学生参与项目并提供一定的奖学金资助。目前不少高校已经和相关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如4月18日,亚信集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慧科教育集团开展大数据人才培养战略合作计划,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展至企业人才再教育领域,助力企业内部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这样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值得地方高校学习借鉴。

5.结束语。

统计研究生的教育更标志着统计学教育的一个新高度。作为地方高校统计专业教师,应该顺应大数据浪潮,强化大数据意识,形成大数据思维,转变研究生培养观念,建立新的研究生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找到每个研究生相符合的教学平台和方式,培养出精通统计,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更多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2]吴启富.我国统计学专业研究生培养问题探析.才智,:21.

[3]邱东.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的挑战.统计研究,.

[4]卢正天.大数据浪潮挑战下的教育回应.当代教育科学,.

中医肾病临床论文篇八

笔者从事中医教学二十余年,就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社会的反馈信息,谈一下中医教学方面的一些想法。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医,培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

有人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很多学生不了解中医,有的同学甚至对中医存在偏见,认为中药不治病,学习中医没有前途,他们根本就不热爱中医,怎么能够把中医学好?那么我们老师就有必要把中医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医,热爱中医。我总结了一下,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去展现。

中医药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无数中医药老前辈记下了他们积累的经验,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毛主席说:“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1.1中医学的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中医辨证论治,是指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这与哲学理论中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相一致。

1.2中医学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有了“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现在世界人口老龄化,人的寿命延长、人口数量巨增与预防医学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

1.3中医在治疗方面有自己的优势:无论是急性病中风还是慢性胃肠炎,无论是常见病感冒还是最近才有的“非典”,在其治疗过程中,中医都起着不可代替、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有好多疾病,用西药治疗无效甚至延误病情,用中药却药到病除。

1.4中医在副作用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大部分中药无毒副作用,有些中药本身也是食物,是强身健体的补品,古有“药食同源”之说。而西药毒副作用就比较大。美国医学协会刊物曾登载一篇报告说,美国每年有10万多名病人死于药物反应,药物反应在美国已成为导致死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研究者对美国医院过去30年有关用药不良反应的39种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将用药不良反应定义为“药物剂量用于人体预防、诊断及治疗目的而造成的任何有害,非故意和不良的效果。”根据这项研究,平均有7%的病人每年有一次用药不良反应。研究人员估计,“1994年共有2216000名病人出现了严重的用药不良反应,106000名病人出现致命的不良反应。”这意味着用药不良反应在美国可列为引起死亡的第四大因素。研究者补充说,这些数字也许只是保守的,因为他们对药物不良反应下的定义,不包括错误服药,过量用药,滥用药物和治疗失败所造成的后果。控制药物反应也意味着花费更多的钱。一项美国研究估计,治疗药物反应的总体费用,每年高达40亿美元。比如青霉素这一最常用的抗菌素,它有以下不良反应:(1)可引起过敏、甚至死亡。所以用青霉素之前,必须先做皮试。(2)降低人体免疫力。青霉素不但杀菌,还杀伤人体的白细胞,降低人体的抵抗力。长期大剂量用青霉素的人,抗病能力会越来越差,更容易患病。(3)青霉素用苯甲醇溶解后肌肉注射,可引起肌肉不可逆性坏死。2~3岁儿童臀部反复多次肌注,长大后两腿不能直立而患“蛙腿病”。

2走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所谓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1]。中医专业专才教育是通过讲授中医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中医专业知识,具备中医专门技能的人才。所谓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感情的陶冶。其特点为:首先,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其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通才教育的教学内容相当丰富,它不仅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医学的服务对象是病人,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医生,不但应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本领,还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是中医教育的必然选择。首先,中医治病的突出特点是辨证施治,他要求医生全面看问题,且知识面广。辨证论治不仅用于药物治病,还用于食疗(即用食物治病)、心理疗法。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中医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西医知识,社会知识。再次,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现代高级专门人才首先应该是个和谐发展、人格完整的人[2],其次才是所在中医学领域的专家。这种结合主要体现在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整合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多方面培养,提高人文教育,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

3重视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教育。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知识多元化,信息多元化,中国、外国有很多不好的思想在腐蚀辨别能力差、抵抗能力还不强的人们,社会上有很多人“向钱看”,道德沦丧。有一些医务工作者开药方、做手术不是根据病情的需要,从病人角度考虑,而是以自己盈利为目的,开“大处方”,做本来不该做的手术。患者把医生看做自己最重要最信任的人,为了让医生给他解除病痛,可以告诉医生他的隐私,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医生。作为一个医生必须作风正派,思想品德高尚,关心、体贴、尊重病人,成为患者可信赖的人,医生在患者面前的一言一行,对患者都有很大影响。几句温暖的话语,热情的问候,真诚的态度,可以减轻病人的疾苦;相反肮脏的企图,冷眼冷语一句话,不好的态度,可以使病人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所以,在校学习期间,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医德医风的教育,使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和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否则医生可能成为“杀人合法”的刽子手。

4改进教学手段。

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的教学。又比如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当学习内容告一段落后,及时让学生到医院见习,然后开展病例讨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教学方法、手段是多样的,应根据不同的课程选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上述四个方面的运用,收效良好,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也很受学生欢迎,现拿出来共同行参阅,当然教学改革的方法还很多,我将进一步致力于中医教学改革的研究,以使我们的教学方法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学.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果觉得《中医肾病临床论文范文(实用8篇)》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