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康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肾康网 > 弥漫性轴索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

时间:2023-05-28 18:55:38

相关推荐

1病因及发病机制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常见于交通事故、坠落伤及打击伤等。致伤机制复杂,动物模型力学分析认为,瞬间旋转及弥漫施力产生脑内剪应力是导致DAI的关键因素。以往认为DAI仅见于重度颅脑损伤,国外研究强调,只有旋转运动或偏斜应力才能产生DAI, 国内研究证实,直线加速伤也可出现DAI,脑部神经承受足够量惯性剪、张应力均可引起(王东汉等,1997),局灶性脑损伤也可伴DM,只是未引起重视或被其他症状掩盖。实验研究发现,直线冲击力不仅引起脑膜出血及血肿、局部脑挫伤和脑室出血,也可 导致内囊、中脑及脑桥DAI, 24小时后轴索球数目与伤情成比例,但肼胝体少见,这符合急性硬膜外、硬膜下血肿伴DAI的报道(Sahuquillo-Barris et al, 1988; Lobatoetal1 1988), DAI 可能是次要的,致命性血肿淸除后病人意识仍恢复缓慢与此有关。

暴力偏斜引起头部旋转的成角加速伤常导致脑深部DAI,慢性期及植物生存患者病理显示弥漫性白质变性(diffuse degeneration of the cerebral white matter), 无颅内血肿等局灶病变,目前认为,神经轴索、神经纤维受张力牵扯均可导致DA1。

肼胝体轴索损伤: 过去认为是头顶受力,大脑镰边缘切割所致。事实上,此伤常见于车祸,头颅突然发生迎面伤时双大脑半球随惯性向前移动,双侧方牵拉(Iateralstretching)使拼胞体撕裂或拼胝体受伤瞬间背腹方向变平(dorsoventral flattening)所致; 若一侧半球移动快于对侧,胼胝体易有偏心性出血,肼胝体变薄。常累及邻近中线结构如穹隆、扣带回、透明隔、尾状核头部和丘脑背侧损伤(McCormick, 1985 ; Gentry et al, 1988)。

脑桥头端背侧(小脑上脚)损伤: 头部旋转侧向暴力拉长大脑小脑连接部,上部脑干,尤其小脑上脚背侧最常受累,导水管下端周围、大脑脚盖部背部和中部、内侧纵束、内侧丘系和皮质脊髓束均可损伤,重者伴小脑和半卵圆中心轴索损伤。

灰白质交界区广泛损伤灰白质包括基底节灰质团密度及坚韧性不同,头颅受旋转性暴力时,抛物(剪)应力不同,肉眼或CT可见灰白质交界和基底节区轴索损伤伴毛细血管撕裂(出血),多见于脑左右、上下连接处,密度不同结构接合部,重者见于小脑皮质下,轻者见于矢状窦旁。

2流行病学

DAI通常指伤后昏迷6小时以上的非局灶性脑损伤,属重型脑外伤(severe brain injury, SBI),是引起伤后意识障碍及残废的常见原因。临床统计表明,DAI占重型颅脑损伤28%~42% (Pilz, 1983),平均死亡率高达50%,恢复良好者不足25%。各组报告中,DAI占重型脑外伤病人百分率略有不同,可能与依据的临床表现、CT或MRI诊断或尸体解剖结果不同有关(表3-8-2)。尽管DAI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发 生率很高,但DAl概念在国内还有待普及,其临床诊断及治疗都很困难。

表3-8-2 DAI在严重脑外伤中所占的比重

3分类

颅脑损伤有多种传统分类方法,约200年前根据 病情轻重及病理变化分为脑震荡和脑挫伤,后来分为原发性脑损伤(脑震荡、脑挫裂伤和脑干损伤等)及继发性脑损伤(颅内血肿引起脑受压所致脑损害)。

颅脑损伤国内统一分类方法(1978)分为轻、中、重、特重四级,有利于判断伤情,临床处理,评估预后和致残。但该分类界限不明确,如轻型(单纯脑震荡)病例昏迷通常不超过半小时,重型(脑挫裂伤)病例昏迷约12小时。事实上,有的患者昏 迷只有数分钟CT即可见局部脑挫伤,超出轻型标准,故认为伤后昏迷6小时已属重型脑外伤。

弥漫性脑损伤(DBI)可分轻、重两型,新分类 法将脑震荡分为轻型和典型脑震荡,两者均有脑干轴索损伤,可泛称DBI,以区别于重型轴索损伤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A1)。脑震荡可有脑干轴索变化 (Jane et al, 1985; Bakay et al, 1997),认为轻症脑外伤只要有脑干轴索功能紊乱,不一定有撕裂伤即可判断为脑震荡(Povlishock etal, 1983 )。

近年来颅脑损伤分类研究有较大进展,Gennarelli等(1982,1987)根据脑外伤现代病理生理学概念、发生机制及损伤程度,分为局灶性和弥漫性两类。

局灶性脑损伤(focal brain injury, FBI):是暴力导致肉眼可见的局部表层脑挫裂伤,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爆炸性”或“果浆样”"额颞叶挫伤或脑内血肿等(McCormick, 1985),属周边型或浅表型脑损伤(Adams et al, 1991)。

弥漫性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 DBI): 是暴力因惯性由浅人深引起脑深部结构损伤,以剪力、张力或应力等方式传递,由神经细胞向轴索及神经纤维扩散,导致弥漫性脑损伤,属中央型或深部脑损伤 (Grcevic, 1982)。轻者表现一过性脑干功能紊乱,轻重不等的昏迷,即不同程度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GennareIIi等根据DAI伤后昏迷时间分为轻、中、 重三型,重型病例根据去皮层强直或去脑强直表现分 为两组。20世纪90年代Marshall等根据CT表现把四 型分得更明确,并与预后密切相关。DAI可见弥漫性 脑肿胀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出血(IVH),主要标 志是伤后昏迷缓慢恢复(Cordobes et al, 1986; Levi et al, 1990)。严重DAI引起单侧或双侧瞳孔散大或多 变、眼位不正等体征均非脑疝所致,故Levi等又提出 把GCS计分和瞳孔变化加人标准中(表3-8-3)。从表 3各4可见,DAI-I型病人占12% ~20%, DAI-II型约半 数,表明预后较好的DAl占绝大部分。

真正孤立性脑干损伤极少见,绝大部分为弥漫性轴索损伤一部分,临床可见三种情况。

桥延撕裂:多半有颅骨和上脊柱骨折(95%以上),头向颈背部极度过伸;

中脑脑桥裂伤;

延颈分离:因环椎和颅骨分离。发生率依次减少,Pilz等(1982)报道一例桥延撕裂伤存活26天;Adams等(1982)报告600例脑外伤死亡者中仅一例桥延撕裂,颈延分离更罕见,Britt 等(1980)和 McCormick (1985)各报告一例。在Pilz的100例证实的DAI患者中,中脑受累占76%,脑桥92%,延髓15%,内囊89%,肼胝体79%,说明脑干损伤为DAI一部分。

4病理

病变主要在神经细胞轴索或神经纤维,孤立性或连同邻近组织撕伤、伴小血管撕裂的出血性损伤,多在脑中央区或灰白质交界区。各部位发生率为中脑-脑桥盖部(95%)、胼胝体(92%)、第BI脑室脉络丛(90%)、矢状窦旁(88%)、海马(88%)、脑室周围(83%)、透明隔(80%)、侧脑室脉络丛 (77% )、穹隆(62% )、扣带回(61% )、丘脑 (56%)、中脑-脑桥基底部(38%)和基底节 (17%) ( Gennarelli, 1987 ) 。

DAI的三期病理特点

早期(1周):曾认为轴索撕裂,断端轴浆聚集退缩于近端形成球状物,称轴索退缩球(axonal retraction ball,ARB )是早期特征。Povlishock 等 (1983, 1992)研究发现,轴索损伤先是轴突膜(ax- olemma)受伤,轴浆运输抑制,轴突肿胀,髓鞘可不损伤,由轴浆形成包块(masses of axoplasm),称轴索球(axonal ball) (Adams et al, 1989),轴索球形成 于伤后6 ~ 24小时,重伤者2小时可出现(Pov- lishock etal, 1992)。球状物过大可引起髓鞘断裂,远端神经纤维Wallerian变性。Yamalti等(1992)用电镜检査死亡1小时内DAl患者,可见轴索肿胀,髓鞘层板分离,层板间隙扩大,无轴索球。Povlishock 等(1992)提出,轴索断裂前轴索肿胀阶段,免疫组化所见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 proteins)伤后数分钟溶解,与轴突膜过度伸展时渗透性增加,钙离子流入增加,激活中性蛋白酶,加速神经丝蛋白亚单位分解有关,神经丝蛋白既形成细胞骨架,又与细胞内代谢物运输有关,故尽早治疗为宜。后有人应用免疫 组化技术,用β-淀粉前体蛋白(P-APP)标记检出轴 索球最早在伤后1.75 ~ 2小时出现(BlumbergS et al, 1995)。Maxwell等( 1993)提出,张力超过临界水 平可使轴索即刻碎裂,未达临界水平出现轴索紊乱, 继发病理性级联反应,随之轴索断裂(axotamy),与轴索粗细及伤情程度有关(Povlishock, 1997)。

中期(2?3周):特点是轴索球为大量吞噬性微胶质簇(microglial clusters)替代,轴索、髓鞘碎裂,轴索球不能辨认,胶质细胞增生,可为肉芽肿性。

慢性期(3周~3个月以上):脑白质弥漫性Wallerian变性,内侧丘系和锥体束显著,内囊较 明显,大脑半球容积缩小,硬度增加,胼胝体变薄,脑沟变宽,脑室普遍或局限性扩大。

DAI病理分级: Adaras在635例非火器性脑外伤死亡者中取434例组织学研究,122例证实为DAI, 根据伤情分为三级。

I级:病变仅见于镜下,肉眼看不到,轴索损伤 主要在大脑半球白质、胼胝体、脑干,偶见于小脑。

Ⅱ级:肼胝体有局灶性病变,部分肉眼可见出 血、坏死,并有镜下病变。

Ⅲ级:肉眼可见肼胝体及脑干头端背侧局灶性病 变和镜下病变,存活延长者可见局部病灶呈棕色、皱缩或呈囊性疤痕,长束萎缩,Bodian染色苍白。

轻、中型DAI病理形态Ⅱ~3小时可见局部轴突膜受累、轴索肿胀,12小时肿胀远端分离,多数病例可见髓鞘包绕,邻近轴索及脑实质结构完整,髓鞘 受累的DAI邻近结构可完整,为单纯轻、中型DAI或孤立型DAI,严重病例伴小血管损伤(Povlishock etal, 1989)。典型轻、中度损伤,肿胀反应贯穿于红核、前庭核,网状结构分支消失,轴突终端消失,靶区大量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表面突触传人(synaptic input) 消失,但3周内常有一定程度的重建。

5临床表现

DAI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均需临床与影像学密切结合。

轻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I型)约占1/5。伤后昏迷6 ~ 24小时,人院GCS6分者占65% (Tomei etal, 1988), 3日可按吩咐执行动作,CT正常,MRI可见出血点。

中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Ⅱ型)特点是镜下弥漫性病变,CT可见某脑区出血灶,MRI显示与神经纤维平行的椭圆形小出血灶。昏迷较I型深,人院时GCS 4~5分占60%,昏迷24 - 72小时,10日才能叫醒或睁眼,按吩咐执行动作需18日,35%病例有强直性抽搐,恢复较慢,数周至数月仍有认知缺陷,恢复不完全,可遗留永久性智力障碍、个性改变和工作能力降低,35%的病例伤后3~6个月可恢复较好至中等残疾,少数也可出现植物状态死亡率约 13.5% ,多为并发症所致(Marshall et al,1991)。

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Ⅲ型)轴索损伤广泛严重,不同程度累及间脑和脑干,深昏迷,去皮层强直持续状态或发作频繁,常伴弥漫性脑肿胀 (DBS)。死亡率高达34% -63%,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脑室出血(IVH)死亡率更高。病情重笃,积极及时救治仍可挽救部分病例。DAI-Ⅲ型临床亚型包括:

DAI伴弥漫性脑肿胀(DBS): Tomei等报告80例中有44例(55%),较重者26例(32%),入院时GCS6分者占55%,颅内压增高,但不超60mmHg,经脑室外引流等处置3日可叫醒,5 ~ 10 日常反复,复发率达42%,若获控制2周内完全清醒;较轻者18例(23%) CT见DBS,通过控制 PaCO2 (32~35mmHg)存活。此类患者包括单纯性 DBS伴镜下轴索损伤,Cordobes等(1986)和Levi 等(1990)称DAI联想体征,CT不见小出血灶,显 示CT值增高的充血性“弥漫性脑肿胀”。Cordobes (1993)统计819例重型脑外伤中占80例,与CT显 示小出血灶的100例DAI相比,间断清醒较多,年轻 病例较多,瞳孔变化较少,预后较好,部分可表现 “说话而死亡”(talk and die),即 Brnce 等(1981 ) 提出的儿童恶性脑水肿,过度换气疗效较好,此80例死亡率为26%。

DAI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DBS: Tomei等80例中36例(45% )入院时GCS平均4.5 分,CT见SAH,ICP在20~30mmHg基线出现单一45~95mmHg高搏动波,死亡率达80.5%,多数3~7日死亡。Zimmerman等(1979)最早用CT证实14例DAI中伴SAH和双侧DBS各12例,提示DAI-Ⅲ型与 SAH和DBS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使病情难以控制。

DAI 伴脑室出血(IVH)和 DBS: Cordobes 等(1983)报道30例重型脑外伤伴脑出血死亡率 76.7%,其中 60.9% (14/23) 24小时内死亡;1986 年追加病例至38例,死亡率为68.4% (26/38 )。前组30例80%以上有瞳孔和运动异常,40%去脑强直至死亡。

特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ⅣS): 表现深昏迷和持续去脑强直,CT检查无Ⅱ型小出血灶和Ⅲ型DBS,ICP可不增高。Ⅳ型GCS常在3~5分,死亡率依次为78.4%、55.9%和40.2%,患者复苏后 常见双瞳孔固定、光反应和脑干反射消失、软瘫等, 自然呼吸下PaCO<SUB>2异常。Levi等(1990)将瞳孔异常作为DAI-Ⅳ型标志,瞳孔异常(包括19例双瞳散大)的27例中26例(516%)死亡。常伴高热、高血压、多汗等交感神经症状。

DAI伴颅内血肿

DAI伴急性硬膜外血肿(EDH) : Adams等报道122例尸检证实DAI病例,伴颅内大血肿32例(26%),包括急性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Lobato等 (1988)指出,CT常漏诊急性EDH伴DAI。Seelig等 (1984)认为急性EDH的致命性昏迷很大程度上与DAI有关,其中51例昏迷的急性EDH,死亡21例, 植物生存2例,预后不佳占45%,其中GCS 1~3分 占 13 例(25.4%), 4~6分 10 例(19.6%)。

DAI伴急性硬膜下血肿(SDH): 多见于重型脑外伤,Sahuquillo-Barris等(1998)研究,6例因交通事故死于急性SDH者,尸检可见脑干和胼胝体 DAI,其中5例GCS在5分以下持续昏迷死亡。

DAI伴脑内血肿(ICH): 常伴发于SDH,病情严重;或DAI伴基底节血肿,涉及丘脑较纹状体和苍白球多见,1/3的病例直径>3cm, 2/3的病例直径<2cm,约1/5 (17.5% )的病例伴其他血肿 (Adams et al, 1986)。在Adams 等(1989) 122 例 DAI中,基底节血肿占23例(19%)。ICP升高患者 预后不良,重残以上达88% ( MacPherson et al, 1986)。

6检查

【MRI影像学诊断】

DAI包括轴索损伤伴小出血灶。MRI显示轴索损伤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Gentry等 (1988)报道,T2WI 检出率 93.3% , T1WI67.6%, CT仅17.7%。出血性DAI检出率T2WI为92.5%,T1WI为87.1%,CT为89.8%,出血急性期CT清晰。MRI显示DAI病灶为0.5cm至数厘米顺纤维方向形成卵圆形,见于灰白质交界或白质纤维囊如放射 冠、内囊后肢、胼胝体和脑干长束,呈周边较多、中央区较少趋势,病灶形态定位有助于诊断。

肼胝体DAI三联症MRI应用使肼胝体DAI检出率提高,且早期可显示Strich发现的病理特征性变化,肼胝体、脑干、皮层或底节与白质交界处伴发病损三联症(Gentry et al, 1988)。在31例急性胼胝体伤,MRI检出脑干和皮层下白质DAI各占48.4% 和 55.0% (表 3各5)。

7治疗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应在ICU治疗,监测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颅内压、血气、液体出人量和电解质。

处理脑肿胀及脑水肿

过度换气、降低PaCO2使血管收缩,控制早期脑肿胀,因可使脑血容量下降,只能短时间应用;

20%甘露醇静脉滴注,白蛋白与速尿合用维持高胶体渗透压,延长脱水时间;

脑室外引流(VD)使脑内液体向脑室分流,可有明显疗效;

纳洛酮lmg/kg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降低DAI的死亡率。

冬眠及亚低温疗法适于脑深层结构严重损伤、深昏迷及生命体征不稳的DAI-Ⅲ、Ⅳ型病人。

冬眠Ⅰ号或Ⅳ号: 可降低体温和脑代谢,有脑保护作用;

亚低温(32℃-34℃)疗法: 用药半小时迅速降温,注意寒战处理,或用肌松剂,尤其是GCS 5-7分及ICP在20 ~ 40mmHg亚低温效果良好(Marion et al,1997 ; Shiozaki et al,1998)。

清除内源性损害因子: 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自由基清除剂,甲泼尼龙和21-氨基类固醇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减轻BBB通透性。拉莫三嗓(Iamotrigine)措抗兴奋性氨基酸和脑保护作用有待验证。

轴索损伤靶点治疗轴索损伤时膜结构渗透性增加,钙内流超载,激发多种酶促反应和级联反应。尼膜同(nimodipine)可使损伤局限化,改善轴索、神经元胞体及微循环病理变化,缩短昏迷时间。

脑细胞保护剂最新研究表明脑和脊髓损伤后并非不能再生,伤后1~3周轴索可长出芽胞,3个月可见树突重建(Povlishock 1992 & 1997)。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可促进轴索和神经细胞修复再生。神经节苷脂GM-1促进脑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恢复,保护膜结构钠泵、钙泵活性,维持膜内外离子平衡(Slcaper et al, 1992)。胞二磷胆碱、能量合剂、脑活素等均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8预后

DAI患者伤后可发生持续昏迷、重症残疾、植物状态直至死亡。Pik (1983)发现,45例胼胝体和上位脑干病损DAI, 122例(26.7%)间歇清醒;43例其他区域DAI,14例(32.6%)间歇清醒,5例 (11.6%)昏迷时间不足5分钟,神经影像学显示结构变化。

78%的DAI-Ⅰ型患者3个月内意识恢复,遗忘、呆滞或烦躁等持续时间较长。DAI死亡率随病情程度递增,DAI-Ⅱ型死亡率约13.5%,Ⅲ型34%~6:3%,Ⅳ型高达96%。

如果觉得《弥漫性轴索损伤》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