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康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肾康网 >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曹恩泽:从三焦辨治慢性肾衰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曹恩泽:从三焦辨治慢性肾衰

时间:2018-06-15 08:42:45

相关推荐

曹恩泽:从三焦辨治慢性肾衰

曹恩泽,第三、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数十年,尤其对中西医结合辨治肾脏疾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其在长期临证实践中创立的从三焦辨治慢性肾衰的证治规律对于该病的中医辨治具有实用指导价值。

曹恩泽认为慢性肾衰病程冗长,病因病机繁杂多变,但脾肾亏虚为本及浊毒瘀血蕴结为标的基本病机不会轻易变化,而其病机之关键当为浊毒弥漫三焦。临证之时要抓住浊毒弥漫三焦的病机关键,依据三焦辨证理论结合慢性肾衰具体病程演变,确立辨证治疗规律。

【邪犯上焦】

肺肾气虚,风邪侵袭

慢性肾衰病程冗长,患者素体本虚为发病根本因素。肾病的产生首先是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外感六淫、七情、酒色、饮食劳倦等)导致肺、脾、肾等脏不同程度虚损、气化功能失调的结果。故慢性肾衰辨证应抓住肺脾肾三脏之虚,尤其以脾肾亏虚为主。但在其病程早期,肺肾气虚证又表现相对突出,症见水肿,腰膝酸软,易感冒,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细弱者。肾气先亏于下,金水相生,故致肺气亏于上。由于肺主气,合皮毛,布卫气于肌表,肺气虚弱则卫外功能不足,易遭受外邪侵袭而发病,母病及子,又可导致肾病加重;其中又以风邪挟寒热侵袭为主,多表现为外感症状。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二者相互资生,互相影响,如肾的温煦、气化功能可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反之亦然。可予以玉屏风散加减以补肺益肾治疗。黄芪性甘温,归脾、肺经,长于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兼有利尿消肿之功;白术益气健脾,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功,二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外邪不易入侵;再配以防风走表祛风并防御风邪,防风性微温,长于发表散风。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风而不伤正。三药合方为玉屏风散,可达益气固表、祛风散邪之功,能有效防治感冒发生。同时方中加用黄精、菟丝子、山萸肉和地黄等补肾益气之品,以加强扶正祛邪之效。

浊毒内蕴,上犯心肺

肾病日久,必损及人体正气,“精气夺则虚”。脾气受损,土不生金,累及肺卫,导致卫外不固,易反复感受外邪诱使肾病反复发作。邪犯则更伤正,如是反复循环,以致正气渐衰,病情日重,甚则急剧加重,出现湿浊毒邪上犯心肺之证。症见少尿或无尿,恶心呕吐或烦躁不安,甚则邪毒上犯心包,出现谵语、神昏等症。此时患者肾阳虚微,水液气化失司;脾阳衰极,阳不化湿,湿浊内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见小便短少或无尿、恶心呕吐、口有尿味;湿浊浸淫肌肤,则颜面、四肢浮肿;湿浊溺毒上逆,蒙蔽心窍,故嗜睡神呆,甚至神昏不醒;舌质淡白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细均为湿浊阻遏之象。若湿浊郁久化热,上逆蒙蔽心窍,见神昏谵语、烦躁不安;热入血分,迫血妄行,易出现鼻衄、紫斑;热结胃肠,传导失司,见大便闭结,口有尿臭;热邪耗伤阴津,水气化源枯竭而无尿。以上为慢性肾衰处于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期的主要证候;脾肾虚极,气化不行,导致湿浊内蕴,是此证之病机根本所在。若邪毒逆犯心包,根据有无热化,又当分湿浊上犯心包和湿浊化热内陷心包二证。湿浊偏盛者,给予温化降浊开窍;热邪偏重者,则解毒降浊,清心开窍为治。湿浊上犯心包证当予菖蒲郁金汤合温脾汤加减。方用石菖蒲、郁金清化痰浊,行气解郁,开窍醒脑;连翘、丹皮、山栀清心解毒;竹叶、滑石利尿化湿;温脾汤方用附子、干姜、人参温补脾肾;大黄推陈致新,泄浊于下,其性苦寒,亦归心包经,尚具有“破痰实”,通脏腑,降湿浊之功。湿浊化热内陷心包证当予牛黄承气汤加减。安宫牛黄丸清热涤痰以开心窍;承气汤中大黄荡涤污秽,引热下行,疏通经隧,清降湿浊。

【邪犯中焦】

如果觉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曹恩泽:从三焦辨治慢性肾衰》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