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康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肾康网 > 小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症状

小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症状

时间:2018-12-31 17:18:11

相关推荐

小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小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症状,各位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复古情z为大家精心整理收集了小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症状的相关知识,希望大家看了能够获得帮助。觉得有用的话就分享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吧。先天性肾病综合征(congenital nephrotic syndrome,CNS)指生后3个月内发病的肾病综合征。它具有儿童型肾病综合征一样的临床表现,即出生时或出生后3个月内出现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等。但其病因、病理变化、预后等与年长儿或成人者不同。

1小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的症状

(一)发病原因根据病因分类,通常分为两大类: 1.原发性 包括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弥漫性系膜硬化、微小病变、局灶节段性硬化。 2.继发性 可继发于感染(先天梅毒、先天性毒浆原虫病、先天性巨细胞包涵体病、风疹、肝炎、疟疾、艾滋病等)、汞中毒、婴儿系统性红斑狼疮、溶血尿毒综合征、甲髌综合征、Drash综合征、肾静脉血栓形成等。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已明确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基因定位于19号染色体长臂,发病机制渐渐得以阐明。1966年Norio对57个芬兰家系进行遗传调查,明确此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现知其缺陷基因定位于19号染色体长臂13.1。1983年Vernier等以阳离子探针PEI检测 5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发现GBM的阴离子位点数量减少,该作者认为硫酸类肝素的减少是引起本征中肾小球滤过膜对蛋白通透性增高的原因。1998年 Karl Tryggrason等报告本症有肾小球足突间的裂孔隔膜上nephrin的异常,为编码nephrin的基因NpHSI突变所致。

2. 病理改变 病理所见因病期早晚不一。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肾小球可能正常,也可能呈现局灶节段性硬化,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呈现弥漫性肾小管囊性扩张。在疾病的晚期阶段,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塌陷,呈现弥漫性硬化;肾小管广泛扩张、萎缩;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有人曾称本征中最具特色的改变是近曲小管囊性扩张,被称为“小囊性病”(microcystic disease),但发现肾小管的这一病变可能系获得性者,是由于持续的大量蛋白尿和(或)小管内尿流受阻,致未完全成熟的肾单位出现小管囊性改变。免疫荧光检查病早期无Ig和补体沉着。免疫电镜检查显示足突间裂孔隔膜上nephrin异常。电镜示内皮细胞肿胀,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基膜皱缩等。

2小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的预防

已明确此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应重视遗传病咨询和产前诊断。妊娠13周时胎儿血中甲胎蛋白浓度达到高峰,当胎儿发生蛋白尿时,则AFP随尿蛋白进入羊水中,故产前诊断常借助于羊水中的甲胎蛋白浓度检测。对曾分娩过本病小儿的孕妇于再次妊娠11~18周时,检测羊水的AFP可有助于产前诊断。近年由于对NpHSI基因序列的研究,已有望做出确切产前诊断。继发于各种感染者,应积极予以预防,加强防治卫生宣传,加强孕期保健和产前检查等等。

3小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的检查

1.羊水AFP水平增高 是CNS患儿的特征性改变,由于在宫内排蛋白尿,在妊娠16~22周时,羊水的AFP水平增高;先天性神经管发育不全,也可出现羊水AFP水平增高,但其胆碱酯酶水平常同时增高可资鉴别。

2.尿的改变 常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及镜下血尿。

3.低蛋白血症 CNS患儿血白蛋白水平很低,通常少于10g/L。

4.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常在正常范围。

5. 其他 继发性CNS同时有原发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如先天性梅毒,VDRL试验阳性,弓形虫、风疹、巨细胞、肝炎病毒感染,其抗体滴度升高等。汞中毒、弓形虫、风疹、巨细胞、肝炎病毒感染等,常呈现免疫复合物肾炎的病理改变特征;此外,在巨细胞感染的病人,内皮细胞中可见巨细胞包涵体存在。

1. 光镜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肾小球可能正常,也可能呈现局灶节段性硬化,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管呈现囊性扩张。在疾病的晚期阶段,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塌陷,呈现弥漫性硬化;肾小管广泛扩张、萎缩;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在DMS的早期阶段仅有足突细胞的肥大、足突的融合,系膜基质的增殖;晚期阶段,大多数肾小球呈皱缩硬化的毛细血管襻沿着空泡变性的上皮细胞排列,小管萎缩、炎症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先天性梅毒感染光镜常表现为膜性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偶尔也伴有新月体的形成,间质广泛的炎症细胞浸润。

2.免疫荧光 早期正常;晚期在系膜区可有少量的IgM和C3沉积。先天性梅毒感染免疫荧光可发现在系膜沉积区域有梅毒螺旋体抗原存在。

3.其他 应常规做影像学检查,如B超检查、X线检查等。

4小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的鉴别

鉴别中应首先除外已知病因致成的继发性者,因原发病的治疗(如继发于梅毒的抗梅治疗)可望肾病缓解。结合引起继发性者的原发病本身其他临床和化验表现,多可明确诊断。小婴儿有不能解释的肾病综合征伴外生殖器异常,则应考虑到Drash综合征。此征Drash 1970年报告,表现为肾胚胎瘤(Wilm瘤)、男性假两性畸形及肾脏受累(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部分病例仅有二联表现。其肾脏病理表现为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硬化(diffuse mesangial sclerosis)和肾小管萎缩,其病变于肾皮质表层的肾小球重于近髓质者。能引起原发性先天性肾病综合征者,除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外尚可由弥漫性系膜硬化引起,此病围生期无异常、胎盘大小正常、起病虽也可早在新生儿期,但多在出生3个月以后。

本症较早进入肾功能减退,因尿毒症而死亡。病理上早期为系膜硬化、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塌陷,并无细胞增生;后期则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此外偶见由微小病变、局灶节段性硬化病理改变引起者,其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应同年长儿。婴儿型肾病综合征(infantile nephrotic syndrome,INS)与CNS的起病均是发生在出生后第一年,但INS起病较CNS晚,常在第1年的后半年起病,尤其很少在出生后3个月内起病。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其通透性增加致大量蛋白尿滤出。

5小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的饮食

饮食注意每天吃盐1~3克,浮肿严重时要完全忌盐,并稍限饮水量。经治疗尿量增加后,要增加食物中盐分,并给氯化钾、钙片等口服。长期低盐或忌盐,会引起低钠症状,如精神不振、呕吐、烦躁、尿血、血压降低。

不宜随便减量或停药。治疗肾病,大都需要服用激素类药物。服用激素的病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随病情好转,逐渐减量直至停药。家长要督促孩子按时按量服药,切不可随意减量和停药,以免造成病情反复。

孩子不宜劳累: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差,感到很新鲜时候,容易玩得过累TUlaoshi,睡眠不足,家长要特别注意安排好孩子的作息时间,尽量得到充分的休息。

饮食上不要吃刺激性的,不要吃零食,适当的吃一些蔬菜,芹菜,苹果。

点击查看全文

如果觉得《小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症状》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